自杀成为青少年死亡的第二位原因,为什么有些孩子视生命如儿戏?

Connor 欧易okex官网 2024-12-09 15 0

每年的9月10日除了是教师节,还是一个特殊的日子—— 世界预防自杀日。今年的9月10日是第22个世界预防自杀日。

这个日子让徐海想起17岁的儿子,他到现在都不明白为什么有些孩子视生命如儿戏?

2021年我国15~24岁青少年自杀死亡率约为3.53/10万,其中就包括徐海的儿子

3年前,儿子自杀了。作为父亲,徐海到现在都不能接受。

在徐海眼里,儿子开朗、阳光——17岁的他,爬山时帮妈妈背最重的包,同学没生活费了,他就拉着同学来家里吃饭。老师、同学都说,他是个善良、懂事的好孩子。

徐海翻遍儿子的遗物,也没找到儿子轻生的原因。当找到儿子的QQ密码、进入儿子常去的聊天群后,他发现了一个自己从未了解过的世界。他在群里“潜伏”下来,发现里面聚集着大量年轻人,弥漫着严重的负面情绪。有人声称要轻生时,没人劝解,反而有人出谋划策,教授自杀手段和所需工具。

徐海很痛心,后悔自己当初没有关注儿子的心理健康,导致儿子走上不归路。得知群里有两名大学生相约在南京一家宾馆自杀时,他马上通知警方,并抄下群号进行举报。他想通过这种方式,弥补对儿子的亏欠。

通过警方干预,两个年轻人得救了。但徐海说,如今他一想到年轻人相约自杀,仍感到震惊。回想自己的成长经历,也有过难熬的时光。

比如,学业遭遇瓶颈、谈了一场糟心的恋爱、与父母吵架等,他失望、沮丧、无助过,但从来没有将自杀当作解脱。因此,他实在不理解现在的孩子到底怎么了。

据了解,近年来我国青少年自杀现象呈上升趋势,自杀成为青少年死亡的第二位原因。《2022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》数据显示,2021年我国15~24岁青少年自杀死亡率约为3.53/10万,其中就包括徐海的儿子。

事实上,把以“约死”为主题的网络社群强行解散不难,包括QQ群在内的网络社群现已屏蔽“轻生”“自杀”等关键词,但这种技术屏蔽很容易突破。即使“自杀群”在网络社交平台绝迹,孩子如果一心求死,不管有没有“自杀群”,都可能为自己的生命草率地画上句号。因此,我们要反思的,或许是当前生命教育严重缺失的现实。

自杀成为青少年死亡的第二位原因,为什么有些孩子视生命如儿戏?

展开全文

任何一个孩子轻生,都是家庭无法承受的痛苦。然而,不少孩子却对生命缺乏认知和敬畏

在我国,迫于应试教育的沉重压力,老师和家长都更注重学业教育,忽视对孩子的情绪疏导。即使有些学校开设了相关课程,也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。孩子在现实中深陷负面情绪又无力求助时,就容易在虚拟世界里抱团取暖,最终被“自杀群”制造的情绪黑洞所吞噬。

青春本该是飞扬的、蓬勃的、有朝气的,不该是被动的、压抑的、充满厌世情绪的,任何一个孩子轻生,都是家庭无法承受的痛苦。然而,不少孩子却对生命缺乏认知和敬畏。

究其原因,可能有这么几个:

1.电子游戏中的死而复生和各种误导,让一些孩子视生命如儿戏

目前,电子游戏已成为很多孩子疏解压力的最常见方式。在游戏中玩着玩着,孩子就会进入忘我境地——随心所欲地打打杀杀,鲜血淋漓依旧勇猛,被打死后也能重获新生。

长期沉溺于虚拟世界,孩子尤其年龄偏小的孩子,就分不清哪是真实世界哪是虚拟世界,从而失去对真实世界的判断。

一对兄妹都爱玩电子游戏,哥哥11岁、妹妹9岁。一天,哥哥拉着妹妹的手从楼上跳下,因为“在游戏中,从楼上跳下去一点事也没有”。结果,两个孩子被送进医院,虽侥幸捡回性命,但都落下终身残疾。

2.家长的宠爱导致孩子随心所欲、漠视生命

随着生育率的下降,孩子越来越受到家长的宠爱。对孩子的需求,大部分家长都竭尽所能地满足。在蜜罐中长大的孩子随心所欲惯了,往往不懂得善待生命。

比如,家长带孩子去公园游玩,任由他们采摘花朵、践踏青草;带孩子去郊外踏青,任由他们踩死蜗牛、打伤小动物。家长可能觉得没什么,却没想到对生命的漠视将来很可能会反噬孩子,造成孩子用自杀来发泄不满、对抗他人。

有个孩子因手机被父亲没收,从高楼一跃而下,留下哀号的家长。也有孩子被老师批评或被母亲打了一巴掌,心生委屈和愤怒,选择自杀身亡。

这些孩子在最美好的年华,为一些不值得的事轻易地结束生命,实在令人惋惜。

自杀成为青少年死亡的第二位原因,为什么有些孩子视生命如儿戏?

3.亲子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,孩子没有安全感

一个女孩经常目睹父母吵架,误以为父母不和是因为自己是女孩不是男孩,于是“懂事”地留下遗书,喝农药死亡,好让父母再生一个弟弟。

一个男孩刻苦学习,但拼命努力后取得的成绩依然不能让母亲满意。一次考试失利后,他觉得自己竭尽全力也无法取悦母亲,于是绝望自杀。

亲子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,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,由于看不到自己的生命价值,孩子容易陷入无助和崩溃的状态。

自杀是可以预防的,了解情况并及时采取行动是对陷入困境的孩子最有效的帮助

那么,应该如何教孩子珍爱生命呢?

1.认识生命是珍惜生命的基础

家长要带孩子认识生命包括各类动植物,让孩子知道任何生物的生长都不容易,都值得呵护和珍惜,同时不做对生命不友好的事情。哪怕对有害生物如害虫,家长也要讲清楚消灭它的原因是为了保护更多生命,让孩子从小善待生命、敬畏生命。

特别要让孩子懂得,生命只有一次,失去就没有了,来到人世是一种幸运。人生很多美好的感受,只有不断往前走、不断去经历,才能体验到。

2.珍惜生命从爱护自己做起

家长要引导、教育孩子:不管别人怎么看你,真正掌握你命运的是你自己,所以要爱护自己,永远不做伤害自己的事,更不要以伤害自己来对抗别人。同时,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,碰到自己无法克服的困难时,要懂得向别人求助。

3.把善良、孝道纳入生命教育

人的心里有牵挂、有未完成的事,才会更珍惜生命。家长要让孩子知晓家长的付出、知晓家长终将老去而他终将挑起家庭的重担。这不是道德绑架,是在培养孩子的责任心。

孩子虽是独立的个体,但其生命不完全属于他,还承载着社会、家庭对他的众多期待。当孩子感受到重任在肩、知晓自己对家人的重要性后,对生命就不会轻言放弃。

自杀是可以预防的,了解情况并及时采取行动是对陷入困境的孩子最有效的帮助。

自杀成为青少年死亡的第二位原因,为什么有些孩子视生命如儿戏?

家长可通过下面几种方式,及时发现孩子的自杀征兆,防患于未然。

留心观察

密切关注孩子的精神状态,了解他是否陷入抑郁的泥潭。因为孩子一旦抑郁,自杀概率会大大增加。家长不要以为抑郁就是长期悲伤和哭泣,它还表现为因人际交往、学习成绩、睡眠等问题而变得暴躁易怒。

认真聆听

尽量保持亲子沟通的顺畅,经常向孩子表达关心、支持和爱。如果孩子对家长倾诉,家长要认真对待。有些事情,对家长来说是小事,但对孩子来说是大事。如果家长不理解这一点,很可能会让孩子陷入绝望。

询问问题

有些家长不愿询问孩子是否会自杀,担心这会诱发孩子的自杀念头或者加重孩子的负面情绪。但是家长不询问不代表孩子的自杀念头就不存在。询问孩子是否会自杀,可能有些不好启齿,却有助于快速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。

比如,家长询问孩子:“我注意到你在网上查询有关自杀的事,告诉妈妈,你这样想过没有?”这样,孩子就知道家长在担心他,希望和他对话。

家长也可以问一些开放式的问题。所谓开放式的问题,是指不能用“是”或“不是”来回答的问题。

比如,最近发生了什么?你的心情如何?孩子回答问题时,家长不要随意打断,也不要急于提供解决方案,因为这可能会终止孩子说下去的欲望。家长要做的是多了解情况而不是妄加评判。

如果孩子不想说,家长也不要逼问,而要表示理解:“没关系。你想说的时候,可随时找我。不管你遇到什么困难,我都会帮助你。”让孩子相信你对他的爱。

自杀成为青少年死亡的第二位原因,为什么有些孩子视生命如儿戏?

鼓励社交

鼓励孩子多交朋友,多参加集体活动,帮助他重建信心。此外,还要鼓励孩子合理锻炼、规律睡眠,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,远离酒精和药物,减少自杀工具的可获得性。

寻求专业人士帮助

如果孩子状态不好,要带他去学校心理咨询室、当地医院或心理健康协会,由专业人士来评估孩子的实际情况,并帮助孩子在危机状态中打消自杀念头。如果孩子不想去或者说好多了,家长不要掉以轻心,自杀念头会来来去去,最好带孩子面询专业人士。

最后,家长要记住,不要与有自杀倾向的孩子发生冲突,否则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。另外,孩子自杀不是意志力有问题,也不是责任感不强,更不是性格脆弱,是他内心的很多需求被严重忽视。

“没有什么比身心健康更重要。”家长一定要把这句话刻在心里。成绩不好,不说明孩子就没有价值,因为成绩不能代表一切。

告诉孩子:你成绩下滑、排名倒数,家长也不会抛弃你,而是会一如既往地关心、鼓励你。你不漂亮、失恋了,不代表就没人欣赏、珍惜你,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在偷偷地爱着你,因为你有属于自己的、独一无二的价值。

相关链接:

孩子自杀的风险因素和信号有哪些?

增大孩子自杀风险的因素包括:

● 有心理障碍,比如患焦虑症、抑郁症、躁郁症、双相情感障碍等;经历了重大事件,比如父母离婚、亲人去世、恋人分手或者被人欺负等;

● 有痛苦、烦躁的感受;

● 时常感到绝望和无价值;

● 曾经有过自杀的念头;

● 有抑郁症家族史或家族中有自杀者;

● 受到情感虐待、身体虐待;

● 缺乏社会支持,与家长、同龄人关系不佳,被周围人孤立。

正考虑自杀的孩子,可能会这样做:

● 含糊地谈论自杀或死亡;

● 暗示自己可能会离开;

● 谈论自己时,常感到绝望、内疚;

● 社会交往退缩,不愿出门,不愿见朋友;

● 写关于死亡、分离的信件或者句子;

● 把自己珍惜的东西或财产送给兄弟姐妹或朋友;

● 难以集中注意力,不能清晰地思考;

● 正常的饮食和睡眠习惯发生改变;

● 不再关注外表和健康。

如果孩子有了以上行为,家长一定要密切关注,并在适当的时候请专业人士介入。

END

作者:喜 平

编辑:壮青青

图片来源网络,如有侵权

第一时间联系删除

评论